潍坊市现有普通中小学校1137所,在校生102.4万人,教职工8.4万人。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按照“管办评分离”的价值取向,基本建立起“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区域教育呈现出“城乡比较均衡、课业负担较轻、教育质量较高、社会认可满意”的良好状态。承担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考改革、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特殊教育综合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教育人事综合改革、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9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和14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为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211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标准化工程、市区学校提升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程等一系列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其中, “全面改薄”工程截止11月底已投入资金15.81亿元,占2014—2018五年规划总投入的111%。已开工项目建设学校306所,占总规划项目学校数97%;已竣工282所,占比89%。已开工校舍面积80.54万平方米,占规划的102%;已竣工校舍面积63.16万平方米,占五年总规划的80%。设备购置共支出资金1.58亿元,占规划设备购置资金的100%。全市中小学校舍、体育运动场地、以及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教育信息化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内部配备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实现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先行,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市以省政府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着手编制面向2020年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要求按照省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为设计依据,明确各类学校的建设地点、用地和建筑规模、四至边界以及拆迁建设成本估算,规定城乡各层次规划必须提前预留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控制用地,并建立起教育部门前置审核制度,经过审批的布局规划,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至2011年底,各县市区都编制完成了《县域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11-2020年)》,并按程序依法进行了报批;2013年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潍坊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3-2020)》,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留足了空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以及二孩政策等现状,中期又修订完善了《布局专项规划》,把破解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作等有机结合,既推动了学校建设,又确保了规划贯彻到位。
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推进改善办学条件各项工程的实施
我市按照“统筹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统领,与省教育工作示范县的创建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紧密结合,推动各项相关工程实施。自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7年将校舍安全工程、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教师计划、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列入《市委工作要点》,作为市《政府工作报告》每年承诺重点办好的惠民实事之一,倾情倾力推动。其中:2009年实施“农村小学每校新进一名英语教师计划”,2010年实施“完成938所中小学新建改建和加固任务”,2011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计划”,2012年实施“完成400所农村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2013年实施“全面完成剩余328所农村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2014年实施“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为全市608所农村小学每校配备一名急需的艺术或体育教师”,并启动全面改善449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程、农村教师镇街周转宿舍建设工程,2015年实施“市区34所重点中小学建设提升工程”和“120所中小学校食堂改造提升工程”,2016年实施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新建改扩建207所学校工程等。
三、坚持多元投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我市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坚持多渠道、多形式,不拘一格筹措资金,较好地保证了工程建设需要。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主渠道。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全力加大学校办学条件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连同中央、省专项资金“捆”在一起,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拉动县、镇配套资金投入。近两年来,市财政先后统筹资金10多亿元用于“全面改薄”工程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程。今年市财政安排专项预算资金2.6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工程,其中安排用于“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程1亿元。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占比连续10年保持在25%以上。县级财政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近年来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专项资金达到60多亿元,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调动镇街政府投入。如寿光市财政依据各镇(街、区)财力状况对学校建设项目按工程造价30%、50%、70%进行奖补。高密市对镇街区改造校舍给予40%的财政补贴,并按建设资金20%拨付启动资金。安丘市对校舍建设项目按每平方米不少于500元的资金进行补助。二是充分调动镇(街)、村两级办学积极性。把学校建设作为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鼓励镇(街)独立办学、镇村联合办学、强村独立办学和村村联合办学,2009年以来,全市镇村两级已投入的校舍建设资金50亿元。三是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创新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提出了包括混合制发展、政府支持公办师资、落实民办教师待遇、投资者奖励性回报等10项创新性举措,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建设。仅今年以来,全市已新建改扩建民办学校15所,吸引社会资金达到30多亿元。四是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建校。结合城镇化建设,统筹学校规划布局,利用老校与新建校的土地差价,通过土地置换、联合开发等方式,运用市场化运作,盘活土地资源融资。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试点中,积极稳妥地从“合村并点”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建校资金,并较好地解决了新校急需的用地问题。五是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将PPP模式全面应用于学校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省财政厅共批复我市“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学校建设融资项目112个,拟贷款金额52.6亿元。目前,省国开行和省农发行已对我市36个贷款项目完成授信额度15.5亿元,近期即将到位。
四、优先解决学校建设用地
市、县两级国土部门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1—2020年)》中教育用地需求,连续两年将土地指标重点用于学校建设。仅潍坊中心城区两年内单列学校建设土地指标1500多亩,保证了12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市政府印发《市区34所学校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潍政办字〔2014〕161号),新建8所学校涉及的800亩政府储备地,由市财政予以回购,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共落实解决大班额和全面改薄学校建设新增用地达3178.75亩。
五、建立新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成立了市专业技术人才编制服务中心,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保障编制资源和政策重点倾斜教育。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潍办发〔2014〕33号)精神,对全市中小学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实行“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原则,对全市中小学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鼓励县市区探索采取聘任制方式引进紧缺师资,按照学校提报计划,人社、教育部门组织招考,财政保障工资待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托管人事关系的模式引进聘任制教师。两年来,全市解决大班额共计招录教师5928人。
六、落实各级责任,强化工作调度和考核评价
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都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年度《重点工程目标责任书》,将学校建设、条件改善、新教师引进等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分解到县市区、具体到学校,纳入市对县市区的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在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市组织专家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潍坊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8A级学校)达标验收标准》,提出了等级表达、分项评价的达标验收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标准化学校建设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为推动“全面改薄”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做出批示,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市政府定期每季度对学校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现场督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通报“全面改薄”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展。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00多人次亲自调度推动学校建设工作,而且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仅10月份党政主要领导共调度20人次。将“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规划和实施方案向社会广泛宣传,通过大众网、潍坊电视台、潍坊日报和晚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监督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已印发51期解决大班额和全面改薄学校建设工作简报,既交流工作经验,又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报送省教育厅、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解决大班额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下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潍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抓机遇,主动作为,动员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6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