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湖南郴州永兴县一中的5名教师因子女未在本校就读高中,被学校要求去该县实验中学交流教学1到3年,而交流期间不享受各种福利待遇。日前,永兴县教育局对外透露,该中学拟内部调整教师岗位的处理意见不妥,未予以批准。这样的事情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学校管理问题,只是对个别教师进行处罚,但深究起来却耐人寻味。
毋庸讳言,抢生源现象今天仍然比较普遍。按有关规定,公办高中不能跨地域招生,然而,很多地方违规招生屡禁不止,以致出现生源抢夺的“拉锯战”。有的地方甚至通过经济或其他手段来“抢夺”和“反抢夺”生源,如招收低分学生来“养护”高分学生,这是以产业思维办教育留下的后遗症。针对学校违规抢优质生源问题,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办法不多,有些还默许和放纵这种行为。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缺少执行力,许多教育法规被人为践踏。
在一个有可供选择的环境里,仅仅靠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显然是错误的,至少对教师本人及其子女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受到处罚并非由于工作上出现过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致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教师承担的工作责任和社会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因为自己的教师身份而导致无法自由选择子女就读学校,其抱屈不平的情绪可想而知。因此,要办好学校,办学者既要为学生着想,也要为教师着想,多做些于教师有益的事。
当事学校校长表示:“如果老师的孩子都不在本校读书,别人会以为学校办得不好,对学校声誉造成影响。”这种说法“外强内虚”,只能说明学校办学还不自信。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以个别学生的成绩来评判的,也不应该以一时的得失来评判,更不能只看高考成绩。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树人的事业,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才是办教育的根本,不能只盯着那金字塔顶端的区区数人,不能为了一棵树苗而放弃一片森林。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要用教育者的良心去面对每一个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既要培养精英,更要培养劳动者。
靠行政力量抢生源背后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如果社会和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不只看清华北大“上榜率”,而是看学生的进步、看教育的增值,那么拉生源、择校情况会有很大改观。如果我们把学生初中升高中成绩与高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按照“高进高出”的原则,由权威机构提供一个能客观反映学校高考结果的评价,而不是由学校任意宣传,生源大战也不会愈演愈烈。我们常说,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负责。除了盯着高考、盯着尖子生,我们更不能忘的是教育为何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