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坊子区教育局教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2处省级规范化学校,4处省级教学示范校,5处省级示范幼儿园,11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3处市级示范幼儿园。注重学校的个性特色发展,有4处学校被授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第37、38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分获全国第四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一等奖,并3次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佳绩。
一、抓住有利时机,加大信息技术软硬件配备
(一)“班班通”硬件设施到位
先后投资380万元,配齐466个小学教学班多媒体设施;投资590万元,配齐153个初中教学班触控一体机;投资440万元,配齐学生微机室;投资98万元建成了四个动漫实验室;投资30万元建成三处教育机器人实验室。2015年投资1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购置移动录播设备11套,并建成“坊子区教育视频点直播平台”。2016年投资近300万元,打造该区第一座智慧校园——龙泉实验小学。
(二)“校校通”教育城域网达到千兆
2012年全区中小学完成百兆教育网进校园工程;2016年10月,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全市最低价格完成全区中小学千兆教育网络提升工程,并将全区公办幼儿园以百兆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
(三)打造个性特色的智慧课堂
2017年通过区级引领,各学校自主选择的形式,开展智慧课堂探索研究。其中智慧课堂1.0模式(云课堂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类教学)在原南流小学和前宁小学的带动下,安泰小学、穆村小学、乙甲小学、三马路小学、区实验学校等都已经建立起实验班级;智慧课堂2.0模式(基于PAD分组教学)实验班达到20个(基于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平台的实验班:龙泉实验小学2个,尚文初级中学2个;基于博智电子书包平台的实验班:区实验小学1个;基于学乐云平台智慧课堂的实验班: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1个、黄旗堡实验学校1个、涌泉小学1个、李家庄小学1个、沟西小学1个、经济发展区中心小学1个、凤凰小学1个、埠头小学1个、穆村小学1个、前宁小学1个;基于新东方OKAY教育平台的智慧课堂实验班:崇文中学2个;基于坊子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实验班:北海双语学校1个、九龙中学1个、南流小学1个)。
二、搭建应用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建成区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办公教学一体化
从2017年2月开始,经过政府请示、实地考察学习、专家论证、政府招标等方式,建成了“区级智慧教育云平台”。
该平台集成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网络研修公共服务平台等,从“教、学、管、评、测”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根据“先用后训,以用促训”的原则,全区43处学校师生信息已经完善并铺开应用。2017年10月,组织全体学科教研员及学科工具示范学校的教师30人到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培训。结合实际,先后组织了学校管理员、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后一步,将根据教研员融合需要和师生使用需求开展更加深入的培训和应用研讨,充分发挥平台的脚手架作用。
(二)依托学乐云教学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为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该区全面落实中央电教馆开展的“蜂窝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学乐教学平台的应用中。
自2015年9月以来,全区教师潜心研究人人通的使用,尤其在授课中的“创建课件”环节,锐意创新,保证每个课件能恰到好处的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 “布置作业”环节,根据上课的进度情况,精心挑选题目,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并借助游戏答题环节,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钻研欲望。日常教学中,学生关注班级空间读写留言、看视频、加关注、相互评论等,借助学生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将课堂重要知识引入班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育了孩子们的互联网思维。通过空间记录,轻松跟踪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辅导教学。课程实施中,颠覆“师讲生听”的陈旧观念,使其成为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反馈”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提分中心板块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思维能力和视听能力。实现了基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班级空间上传一些与本班级有关的内容,比如:班级公约、卫生情况、阅读情况、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学生的温情关怀,让更多的学生树立班级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三、构建融合新机制,形成区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特色
一是信息技术与平台建设融合。平台的建设必须经过广泛调研、构思设计、专家论证、师生试用、共同验收等环节,才能产生真正“适合、实用”的平台。该区建设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和学乐云平台,效果比较理想,借助平台既实现了区域内学校间融通,同时还为其它平台预留了接口。
二是电教与教研工作融合。该区始终坚持基础设施推进电教在前,应用研究指导电教在后的原则。电教中心配备信息化设施,必须提前与教研室对接,征求教研部门的意见,协商同意后进行装备;同时,教研室在工作开展上,必须积极寻求电教中心的技术支持帮助。
三是教研员与教师融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方面,由教研员参与每一个环节,联合学科优秀团队试验,借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再由学科优秀团队带领全体同学科教师进行常态应用,最后通过研讨会对比传统教学,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法路径。同时,推进学科教研、培训网络化,提升学科教研的参与度,方便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交流。区域内全部实现网络化集体备课和在线测试,提升学科教研效果。
四是校长与教师融合。校长全面支持教师的融合试验和课题研究,通过制度政策调动试验教师积极性,保证融合试验教师优先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促进教师成长。校内名师工程和功勋教师培养工程全面与信息技术应用挂钩,全力促进融合。
五是教师与学生融合。各学校大力推进智慧课堂应用,全面实现教和学的网络化,通过后台大数据实现“学情”的全掌控,促进“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借助“人人通”实现家校数据共享,逐步推进在线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六是平台与行政管理融合。教育局行政管理和督导评价全面借助平台实现,日常行政办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监测评价等全部实现网络化,数据共享、科学决策、便民高效,提升教育满意度。
四、借力信息技术,通过应用融合解决问题
2017年该区提出“互联网+教育”战略,通过互联网给教师、学生、家长、校长、教研员、教育管理者搭建起“互联互通”的脚手架,从而实现人人都能通过平台自我提升,最终实现“网络空间发展命运共同体”。
(一)通过智慧课堂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2017年2月制定下发了《坊子区2017年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坊教字【2017】12号),并跟进配档表,采用不定期调研、每月交流研讨等方式,保证全区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科学有序进行。通过近一年时间的推进,目前全区智慧课堂建设基本形成“由点到面”的局面。全区所有中小学依据“学乐云平台”,全部实现翻转课堂模式。
2017年9月,开展了智慧课堂阶段性成果论证研讨会。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吴永和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王良辉、毛刚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教授,昌乐一中的张福涛校长等相关专家,以及中小学教研员、校长等对各种模式的成果展示进行验收评价,为全区下一步智慧课堂的走向指明了方向。
(二)互动专递课堂实现优质资源覆盖全区
为充分发挥教育成果的普惠性,该区实施集团办学。2017年2月互动专递课堂在区实验小学启动。目前,有七处学校建立了基于云视声系统的“互动专递课堂”,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低成本复刻、大规模推送,将中心地域的优质教育资源高精度送达偏远薄弱学校,以此促进教育脱贫、教育均衡,最大限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家庭、个体享受到了中心城区的教育服务。
(三)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创新
要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育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问题,必须依靠机制来改变。
一是加强监管机制。将“班班通”使用、“人人通”使用纳入区级教育综合督导;设立“融合教学能手”奖励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起了试点试验机制,保证参与者的实验活动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激发参与者激情,带动更多的教师加入试验团队,提升应用推广的进度。
二是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设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将教育信息化推进纳入考核指标;每年出台的1号文件中突出教育信息化,进行教育工作重点引领;纳入校长职级考核。通过实施这些制度,涌现出了一批大胆的先行者,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都做得比较出色。
三是加强学校落实机制。一是学校端建立起了实验试点机制,保证参与者人数和实验活动开展;二是绩效考核挂钩,保证领头人的干劲;三是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让更多人参与;四是常态应用,让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人人能用、处处可用、常常在用”。
四是抓好督导检查。再好的改革,在初期都需要一定的行政干预。要抓好教育信息化,还要舞好教育督导这个评价之剑。将教育信息化推进纳入督导指标,在应用过程中定期抽查,注重数据积累和指导,通过督导数据分析开展研讨,帮助试点试验单位提升。
五是发挥好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考核结果必须要有用,才能发挥激励提升作用。区教育局将信息化推进的考核结果与校长职级工资、教师绩效工资、学校评优树先完全挂钩。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各学校信息化应用趋于常态化,不仅激发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破解了三个学生学习的问题:一是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本质还原任务。二是缺少好教师的问题,借助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课后网辅导等让名师和学生面对面。三是学习过程缺乏精准调控的问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构建起学业的规划图谱。
五、信息化成果显著,受到教育界青睐
(一)多次进行市级经验分享。人人通应用活动为全市提供现场会。全市“互联网+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中,南流小学进行了示范课的现场展示。潍坊市“互联网+教育”示范校校长培训会中,李夕勇局长和实验小学刘剑锋校长分别从区级和校级层面做了典型发言。区实验小学的刘剑锋校长多次到北京、浙江等地介绍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
(二)多次迎接外地考察学习。2016年湖北咸宁和山西孝义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团先后到该区参观学习人人通使用情况;2017年山西省电教馆一行15人在省市电教馆领导陪同下考察学习智慧课堂经验做法。
(三)发展个性特色结硕果。各学校个性发展,打造特色,先后建起动漫实验室、智慧课堂实验室、创客实验室、人人通应用实验室等。辛冰老师作品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课堂交流展示中获得全国奖。2017年省教育信息化评选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有4件作品推荐参加了教育部数字支撑工程研究中心的融合优质课活动。2017年省信息技术应用论文评选中,省级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2016年开展的全市“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评选中,有9个学校通过验收并获得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四)信息化课题研究成果获得肯定。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中,有8个课题获得了市级结题,2个课题获得全国结题。20多个全国省市级课题正在研究当中。2017年参与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依托数字教育云资源平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研究》顺利通过了市级鉴定结题。
六、下一步的工作策略
(一)提升电教中心的指导和引领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电教中心要做好信息化规划设计、信息化设施升级和配备工作、深度融合的指导工作、试点应用经验的推广工作。同时,教育局层面将进一步强化电教中心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优先,实施电教中心对全局教育发展规划的全面优先介入机制。
(二)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要严格落实《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将信息化做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抓手,狠抓督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校长职级及任期目标责任挂钩。促进校长将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结合,着力构建学校特色课程。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联接和推动作用。实现教研任务围绕互联网,教研活动围绕互联网,教研考核围绕互联网,引领学校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层面推进。
(四)培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常态”。充分利用平台和互联网进行师资全员培训,实施分层培训策略,按照教师年龄、熟练度、学科以及应用中碰到的问题等因素,实现按需培训,并且注重培训过程监督,通过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的应用热情。
(五)建立学生发展大数据。逐步实现学生学习的平台化和创客化,利用大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学生平台学习大数据的积累分析,实现职业规划指导。
总之,要打造“互联网+”品牌教育区,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区教育局的决策者有底气,全区上下的执行者有作为,始终以 “融合”为关键,以“学生”根本,依靠信息技术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使全区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