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乐县致力解决家校联系不畅、教育与社会沟通不到位,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不够高等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开放办学,将学生家长及群众打造成了教育的“同盟军”、共同体,新型教育公共关系初步形成。其主要做法是:
一、主动“请进来”,创新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机制。通过主动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校园等方式,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一是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围绕“交流、沟通、合作、共享”主题,每年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以“开展一次观摩教学、展示一次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请家长参观一次学校食堂、请家长参观一次学生宿舍、开展一次师德师风承诺、校领导介绍一次学校办学情况、开展一次教师家长座谈会、发一封告家长书、做一次调查问卷”等“九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各学校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向家长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开放,70000余名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办学成果,参加座谈会,表达合理建议。二是规范和完善中小学家委会建设。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开门纳谏,不断健全教代会、家委会“两会”建设,所有学校建立了学校章程,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各校选举师生和家长高度认可的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通过组织“家长开放周”、举办“家长沙龙”等形式,收集家长合理化建议,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二、积极“走出去”,创新学校联系群众机制。为拓宽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多项措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群众对教育工作的需求。一是开展“万人大家访”活动。每年两次组织各学校开展以“走进千家万户,关爱每个学生”为主题的家访活动,要求各学校各教师都要参与家访活动,全县6000多名教师走进70000多个家庭,家访到每个学生,对800余名留守儿童和病残学生进行重点走访,并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学校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要向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访中发现的病残学生,县教育局利用教育系统教职工的爱心一日捐款,启动“学生大病救助金”项目,已为20名大病学生发放救助金20.2万元。二是强化校务公开。各学校在校门外建立了校务公开栏,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事务和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特别是学生资助、收费、招生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公开,提高学校办学透明度。三是设立实物校长信箱。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了实物校长信箱,信箱上标注了学校名称、校长联系电话,招生片区内的所有自然村全部悬挂。
三、依托“互联网”,创新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的互通互联优势,实现了家校无缝隙交流衔接。一是建立校务微信公众平台。全县58个学校建立了校务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教育工作信息,提供网上服务,搭建网络问政、网上监督和网络服务于一体的教育惠民窗口。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政务、校务信息网上公开制度。对涉及的收费、学生资助、评优树先等重要政策信息,及时通过昌乐教育网站、教育办公平台或者学校网站进行公开。在信息发布时,加强政策解读,公布咨询电话。除涉密规定的外,各类教育工作文件均做到了及时公开。三是设立网上信箱。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学校网站的醒目位置,设立了网上校长信箱,随时解答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四是加强网络沟通。要求各学校各班主任,都要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交流,以提高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效率。目前,全县1654个班级均建立了微信群或者QQ群。五是重视“昌乐民生网”关于教育问题投诉、咨询事项的办理。安排专人定时查看、接收“昌乐民生网”关于教育问题的投诉、咨询事项,健全完善投诉、咨询事项的查处、考核机制。今年受理的各类投诉、咨询事项的网上回复率、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四、引入“第三方”,创新社会参与监督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委托第三方进行满意度测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委托潍坊奇云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县学校的办学满意度进行测评,测评过程全程录音。测评过程中注重征求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的意见建议,测评结果进行了全县通报。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均建立整改台帐,限期进行整改。二是聘请社会特邀监督员。各学校都按办学规模聘请了一定数量的特邀社会监督员,在校生300人以下的聘请社会监督员不少于10人,300—1000人的不少于15人,1000人以上的学校不少于20人。各学校定期向特邀社会监督员通报办学情况,交流全县教育系统重点工作和上级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精神,征求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办学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反馈学校对群众关注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