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寒亭区紧紧围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将全区57处中小学划分为3类学区,强弱结对、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由内向外、同心扩展、一环带一环的“同心圆”发展格局,薄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大幅改善,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上半年全市教育满意度测评中,寒亭区教育满意度同比提升2.4%,薄弱学校同比提升4.5%。
一、建立三级学区,构建同心辐射格局。一是强弱结对,打造优质教育核心高地。以4所区直公办小学和4所街道优质小学为核心学校,分别与8所农村薄弱小学,组成8个紧密型学区,学区内人事、财务、资产等,由核心学校实行一体管理,统一调配,构成学区制的内层圆。二是同心扩展,构筑优质教育辐射平台。以5所区直小学所在的紧密型学区为核心,与紧密型学区中的薄弱学校所在街道的其他农村小学组成紧凑型学区,学区内统筹各成员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交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等,构成学区制的中层圆。三是小初衔接,推动优质教育学段融合。以2处城区初中为核心,分别与城郊2个没有初中学校的街道农村小学组成紧凑型学区,以4所街道初中为核心,分别与各自招生片区的农村小学组成4个松散型学区,剩余的1处民办初中和民办小学组成1个松散型学区,组织初中学校相对富余的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学校走教,统筹使用音体美教师等紧缺学科教师资源,做好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教学,构成学区制的外层圆。
二、健全制度设计,保障学区通畅运行。一是优化学区管理制度。在紧密型学区中,农村薄弱学校校长由城区学校选派1名班子成员担任,学区领导班子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学校管理、发展相关事宜。在紧凑型和松散型学区设立理事会,理事长由核心学校校长担任,成员由学区内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人士等组成,每半月召开1次理事会,负责拟定和修订学区章程、发展规划以及学区年度工作报告;对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涉及学生、家长、社区工作的重要事项的决策进行研究;审议教职工聘任、干部竞聘等工作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学区教学研究中心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教学研讨、教学质量检测等活动,同时,按年级和学科成立网上教研协作组,组内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借鉴。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努力形成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今年已先后开展各种学区内教研活动120余次。三是强化教师交流制度。学区内,实行农村薄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分期分批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农村薄弱学校分3年,每年组织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到核心学校交流轮岗。同时,积极开展学区内青蓝教师师徒结对、音体美教师走教等活动,充分利用核心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先后有18名校长、132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20多名专业教师参与走校。四是实行捆绑评价制度。对核心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评价,将核心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是否共同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校长职级考核挂钩。对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并考核合格的支教老师,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和评先树优中给予政策倾斜,城区学校中层领导竞聘、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骨干教师评选等方面,将农村工作经历或者支教经历作为必要条件。
三、优化资源管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一是开放共享教育资源。核心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相互开放各自的实验室、体育设施、图书资料、课件资源、课程资源等教学设备仪器,并积极协调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以及企事业单位向学校开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作用充分发挥。二是一体管理评价。学区内,统一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统筹教育教学管理,做到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考试和评价统一、校本培训统一、考核评价统一,有效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广大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三是统筹招生规划。通过统筹开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排查摸底,对来源于不同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分析研究,整体规划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实现小学与初中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无缝衔接,形成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